古往今來,將才良相大都經(jīng)歷過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越是艱苦的環(huán)境,越能磨煉干部的品質(zhì),考驗干部的毅力。
——選自習近平《之江新語》(二OO六年九月十三日)
同住一個窯洞 共懷青春夢想——詩人谷溪憶習近平與作家路遙在陜北的知青歲月
近日,習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主動提及他曾和路遙住過同一個窯洞。習總書記說:“我跟路遙很熟,當年住過一個窯洞,曾深入交流過。路遙和谷溪他們創(chuàng)辦《山花》的時候,還是寫詩的,不寫小說。
詩人谷溪現(xiàn)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渡交ā肥撬1972年9月創(chuàng)辦的延川縣文藝小報,由他擔任主編,路遙常在《山花》上發(fā)表詩作。習總書記所說路遙那時寫詩不寫小說,就是指那個年月。
谷溪說,習近平當年來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路遙則是當?shù)氐幕剜l(xiāng)知青,他很喜歡結(jié)交見多識廣的北京知青,他倆那時成了朋友。谷溪當時是延川縣革委會通訊組組長,路遙則是通訊組學員,他們都住在縣革委會的窯洞中,窯洞既辦公又住人。谷溪回憶道,當年習近平和路遙進行徹夜長談的窯洞是“三間房”,這是專門供來客住的客房?上,這些窯洞經(jīng)歷多年風雨已經(jīng)拆了,如今只留下一張1970年拍攝的珍貴照片。習近平當年和路遙等談文學、談民生、談理想、談國家……話題非常廣泛,充滿家國情懷。
1970年的延川縣城 圈中所示窯洞即為“三間房”
在谷溪印象中,習近平和路遙年輕時都是“讀書狂人”,讀書范圍廣泛,十分好學。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習近平40多年前當知青時的模樣,他隨身軍包內(nèi)裝的全是書和厚厚的筆記。兩年前,新華網(wǎng)發(fā)表了一幅“習近平在延川”的照片,是習近平1973年與3位青年好友的合影,這正是谷溪自己用延川縣僅有一臺“上海牌”相機,在他們居住的窯洞前那道矮墻旁拍攝的。
1973年,習近平(左二)與知青好友在“三間房”前合影。谷溪 攝
1975年7月,谷溪給時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在延安報刊上寫過長篇通訊《取火記》。他清楚地記得,進村采訪時,因路陡不平,他乘坐的吉普車因打滑無法上坡,是習近平和幾個后生一起用力,才將車推進了知青們居住的大院里。在《取火記》中,他記錄了習近平為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延川山區(qū)設法用沼氣進行煮飯、點燈的生動事跡。建沼氣池需要沙子,是習近平帶領幾個青年到七八公里外的前馬溝去挖的;建池時水泥運不進山溝,是習近平帶頭從很遠的公社所在地把沉重水泥給背了回來;當發(fā)現(xiàn)沼氣池漏氣時,也是習近平為緊急搶修,和技術(shù)員劉春合跳入了沾滿糞漿、又臟又臭的沼氣池中清洗池壁,那炎熱的夏天把人烤得喘不過氣來……
習近平和他“平凡的世界”:苦難終會造就史詩
翻開習近平的奮斗史,我們發(fā)現(xiàn)他也和主人公陜北青年孫少安、孫少平兄弟也有過相似的經(jīng)歷:1975年,當雙水村民深夜偷偷潛入上游村莊開壩“偷水”時,22歲的知青習近平正和他們一樣經(jīng)歷著這場陜北大旱;當孫少安夫婦因為家里貧窮無法箍新窯而不得不住在生產(chǎn)隊的牲口棚里時,剛剛到農(nóng)村的習近平也正“躺在跳蚤堆里睡覺”;當孫少安帶著一分隊的村民們分地、修壩,為了生活辛勤地勞作時,習近平在帶領“梁家河”的村民“開挖出陜西第一口沼氣池,讓村民用沼氣照明、做飯”……
40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們已經(jīng)無法還原那個夜晚,住在同一個窯洞里的兩個青年之間曾發(fā)生怎樣的對話。可是我們所知道的是,這兩個青年中的一個離開了黃土地,又走過了中國許多的地方,在他的平凡的世界里不停息地奮斗和奉獻,最終成為中國領導人。而另一個,雖然已經(jīng)不在人世,卻留下了一個“不平凡”的作品和無法計量的精神財富。這兩個年輕人,通過各自不同的努力,激勵著無數(shù)國人奮發(fā)圖強,用心生活。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斗!只有選定了目標并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最后,以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送給所有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中奮斗著的人們,請相信,苦難終會造就史詩。
(綜合《之江新語》、新民晚報、海外網(wǎng))